電子煙使用者的味覺退化現象研究

電子煙在台灣街頭巷尾越來越常見,尤其年輕族群幾乎人手一支,那種水果香或奶茶味的煙霧飄散在夜市和手搖飲店門口早就不是新鮮事。但最近開始有老菸槍發現,抽了幾個月電子煙後,吃鹹酥雞竟然嚐不出九層塔的香氣,連珍珠奶茶的甜度都感覺變淡了,這種「味覺失靈」的狀況在網路上被戲稱為「蒸汽舌頭」,背後其實藏著不少科學門道。奧塔哥大學那篇研究蠻有意思的,找來兩百多個紐西蘭年輕人分組測試,發現沒抽電子煙的人對香草甜味的喜好度明顯高過老玩家。這讓我想起台北某間大學食品科學系的教授說過,人類的味蕾就像麥克風,長期被電子煙裡的化學成分轟炸,靈敏度自然會打折,特別是那些號稱「青蘋果冰沙」或「焦糖布丁」口味的煙油,裡頭的香料化合物天天刺激舌頭,久了就跟天天吃麻辣鍋結果舌頭麻掉差不多道理。

說到化學成分,電子煙油裡面的丙二醇和甘油雖然被歸類為食品添加物,但加熱霧化後的分子結構會改變,高雄某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就遇過病例,患者抽了半年SP2電子煙後連苦瓜和巧克力都分不清楚,檢查才發現舌頭表面的菌狀乳突出現萎縮現象。更麻煩的是尼古丁這傢伙,它會影響唾液分泌,台南有位五十歲的阿伯原本抽紙菸三十幾年都沒事,改抽電子煙三個月後居然得了口角炎,吃東西時總覺得嘴巴乾得像沙漠,連最愛的擔仔麵湯頭都喝不出鮮味。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做「化學性味覺障礙」,跟傳統香菸造成的傷害不同在於,電子煙的調味劑會和尼古丁產生加乘效果,就像同時被鐵鎚和電鑽攻擊味覺神經。

有些玩家發現定期更換煙油口味能暫時解決問題,比如今天抽薄荷明天改抽芒果,這種做法其實類似「感官欺騙」。台中有群電子煙愛好者組成自救會,他們流傳的偏方包括隨身帶檸檬片刺激味蕾,或是抽煙前先含冰塊讓舌頭降溫,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確實有人反映有效。這種民間智慧剛好呼應國外論壇常討論的「vaper’s tongue」現象,國外研究指出,超過六成使用者會經歷兩到三天完全嘗不出味道的窘境,這時候只能靠喝大量開水或暫停使用來恢復,跟吃太多味精後要喝清湯沖淡味覺的道理很像。

最讓人擔心的是長期影響,新竹某科技公司的員工健檢數據顯示,每天抽超過五十口電子煙的族群,有高達四成出現嗅覺閾值上升的情況。這跟傳統菸槍的味覺退化模式不同,電子煙使用者的甜味感知受損特別明顯,可能跟市面流行的甜系口味有關。台中榮總的臨床案例更發現,某些患者在停用電子煙半年後,味覺恢復程度只有七成左右,特別是對蔗糖和香草類的敏感度回不來,就像被設定成永久濾鏡。這種不可逆的傷害讓食品科學家很頭痛,畢竟現在連減糖食品的甜味測試都要考慮受試者是否有電子煙使用史。

有趣的是,某些味覺變化反而帶來意外好處。高雄有位甜點師傅原本戒不掉手搖飲,開始抽電子煙後突然對甜食失去興趣,半年瘦了八公斤。這種「味覺轉移」現象在減重社群引發討論,但醫師警告這可能源自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台北馬偕醫院就收治過患者因此產生厭食傾向。更極端的案例出現在雲林,有農民抽完電子煙後竟能嚐出土壤酸鹼值差異,這種超常味覺被戲稱為「蒸汽超能力」,雖然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卻在特定圈子裡引發模仿風潮。

站在超商門口觀察那些吞雲吐霧的年輕人,他們或許還沒意識到,手中那支時尚的科技產品正在悄悄改寫自己的味覺地圖。從士林夜市的骰子牛到台南牛肉湯,台灣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會不會哪天被電子煙霧蒙上一層味道的薄紗?這問題就像電子煙本身的味道,甜中帶苦,令人玩味卻又難以捉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